close

  記者 王靜 實習生 王慧玲 攝影 李一鳴
  自2009年新醫改方案發佈以後,關於醫改的話題從來沒停止過,醫療行業市場化的問題,成為整個醫改過程最受關註的問題。
  醫療行業市場化,必然不會缺少民資的身影。
  民資進入公立醫院,如何激活整個醫療市場的活力,如何在市場化的同時保證市場健康發展,如何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上游商業周刊》特此專訪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醫改起草人周子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喬新生,解讀醫療行業市場的問題。
  上游商業周刊:民資進入公立醫院,從醫療服務水平上來說,有哪些作用?
  喬新生:當前我國醫療體制改革比較慢,根本原因在於政府既是公立醫院的管理者,又是公立醫院的受益者。允許更多的資源進入醫療領域設立醫院,是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於,公立醫院已經形成了壟斷,進入的門檻越來越高,因此,政府應當加快行政審批改革,降低門檻,讓更多的資源進入這個行業。
  上游商業周刊:民資進入公立醫院,從整個醫療體系市場化來說,又有哪些意義?
  喬新生:民間資本進入醫院,既是為了落實貨源和所有制的具體表現,同時又是我國醫療市場競爭的需要。但,正如政府所說,如果沒有完善的制度,民營資本進入公立醫院很可能會出現新的腐敗現象,出現大量的權錢交易。上個世紀90年代推行的國有企業改革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當年,由於中央政府沒有支持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專門的法律,結果導致國有企業的改革成為一場瓜分國有資產的盛大晚宴。不少地方把國有企業低價賣給少數當權者,成為自己的資產。所以,這場市場化的改革,必須調整思路,必須於法有據,醫療體制改革也是如此。
  上游商業周刊:公立醫院吸納民資進入,對公立醫院自身來說,會有哪些提升?
  周子君:我覺得未來支付制度改革是解決醫院補償的治本之道,我們希望預付費制度能夠在控制社會總體醫療費用增長幅度的同時,解決醫院的補償問題,實現醫葯行業的和諧發展。
  喬新生:我覺得更多的資本進入醫療市場,會形成良性競爭,但也可能會出現不正當競爭甚至更大規模的壟斷。因此不要指望通過資本管理體制的改革解決當前我國醫療領域存在的問題。
  上游商業周刊:民資的高效率管理,能從哪些方面激活醫療市場的活力?
  喬新生:可以非常坦率地說,民間醫療資本進入公立醫院早在20年前就已經實現。當時福建莆田的一些農民穿上白大褂,搖身一變成為醫生,承包公立醫院的皮膚科,給中國的醫療市場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那時候,福建莆田就出現了大批承包公立醫院而發家致富的億萬富豪。如果此次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很可能會重蹈覆轍。
  上游商業周刊:您的意思是,醫療市場的活力能否真正激發,要看法律的完善?
  喬新生:可以這麼理解,任何市場化的生長都需要法律的約束,如果沒有完善的制度給予約束,市場肯定會亂套。雖然亂象過後,市場會自動洗牌,但這個過程中,消費者的權利會受到一定傷害。而且醫療是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的行業,因此更得小心。
  上游商業周刊:醫療行業的市場化,除了法律約束之外,自身的職業道德水準應如何提高?
  喬新生:提高整個醫療行業的道德水準,需要新聞媒體持續廣泛的監督。如果新聞媒體不辨真偽,把一些發生在醫療保健行業的醜聞當作美談,那麼,中國醫療行業將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當年在中國中部地區曾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生命垂危的小姑娘,被醫院拒絕收治後,只得準備與自己的父親回到農村老家。他們在長途汽車站候車時,一位當地職工醫院的醫生主動上前詢問病情,並且作出了正確診斷。可是當患者的父親要求醫院收治病人的時候,醫生卻連連搖頭。原因就在於當前中國醫患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患者的父親迫不得已在醫院的再三要求下,簽下了所謂的“手術同意書”,明確承諾即使自己的女兒死在手術臺上也不會追究醫院的法律責任。最終的結果是皆大歡喜,醫生用自己高超的醫術,解除了患者的痛苦,而患者為了表示自己的感謝之情,向新聞媒體投書。新聞媒體將這一事件披露之後,醫務界拍案叫絕,鼓勵所有的醫療機構都推廣“手術同意書”。所以,解決中國當前醫療行業中存在的問題,既要加強法制建設,更要加強職業道德培訓。
  上游商業周刊:我國的醫療資源在民資進入公立醫院時,如何有效的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
  喬新生:按照我的觀點,當前不是大量的民營資本進入到公立醫院的問題,而是設立更多的民營的醫療機構,政府應該放開門檻,允許競爭。如果醫療機構在競爭的過程中實現優勝劣汰,那麼中國的醫療市場格局將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反過來,如果按照上個世紀改革的思路,允許少數人確定醫療機構的價格,在公立醫院改革的過程中不能把每一步落到實處,那麼中國的醫療機構將不能得到提升,中國的醫療體制改革也不會真的取得預想中的成果。
  上游商業周刊:對整個醫療改製來說,民資進入公立醫院有什麼樣的意義?
  喬新生:我覺得的民營資本進入公立醫院不是當務之急,當務之急是要允許更多的執業醫師進入市場獨自開業,如果有更多的執業醫師設立診所,如果有更多的高等院校或機構設立公益性的醫療機構,那麼中國的醫療市場將會出現欣欣向榮的局面。但當前的問題是,政府履行基礎醫療服務的職責不完善,而公立醫院則沒有扮演好公益機構的角色,如果不能通過設立公益性質的醫療機構,滿足中下層居民的需要,那麼中國的醫療市場改革意義不大。
  上游商業周刊:現階段,醫改進入深水區,您覺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別註意的?
  周子君:醫院評審制度設置的初衷是要起到促使、監督醫療服務機構改進醫療服務質量、保障患者醫療安全的作用。新的醫院評審制度也許有這方面的考慮,但過多的不相干內容與要求,反而淡化了醫院評審制度本身應起的作用。
  喬新生:考察中國醫療體制改革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制度設計都存在爭議,幾乎所有的改革措施都存在弊端。但是,正因為人們過多的關註制度設計上的缺陷,而忽視了現行體制改革不到位所產生的深層次矛盾,結果導致所有關於醫療保健體制改革討論,最終都變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無休無止的大爭論。我覺得很多時候,大家都需要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達成一些共識。
  如果沒有完善的制度,民營資本進入公立醫院很可能會出現新的腐敗現象,出現大量的權錢交易。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廉政研究院院長喬新生  (原標題:民資進入 急需完善制度來約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d81uddrb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